專題主講文章
若你從未失敗,你是從未活過。今早我要跟大家講失敗的三個真相。
第一:人人都會失敗。無論人看起來多成功,每一人個都會失敗。人人都會失敗;我很愛這句話:若你沒有成功,你只是普普通通。我現在可以告訴你,每人生命中都嘗過失敗。
我喜歡神話語裡的一件事,就是聖經不會隱瞞我們眼中的英雄之失敗、弱點、錯誤。亞伯拉罕,稱為神的朋友,他說謊;雅各,神的王子,曾欺騙過;摩西,跟神面對面談話,殺了人;大衛,合神心意的人,犯了姦淫和謀殺;彼得,獲交付天國的鑰匙,否認基督;保羅,早期教會的催化劑,曾殺人。在神的話語中,我們敬仰的男男女女,在神的話語中,全都在生命中有過明顯的失敗。為甚麼?因為我們都會失敗,人人曾犯罪,人人虧缺了神的榮耀。我們都會失敗。
失敗的第二個真相是:沒有人會享受失敗。我從未聽過有人說:「約翰,人生裡真正能推動我,我最熱切追求的,就是失敗!」「我非常雀躍,當一塌糊塗,,我就為之一振。」「那一天,也許是一週中最精彩的,我失業了!厲害!利害!」「我所遇遭的真的不得了!我剛分手了!人生真美好!」 我從未認識有人對失敗如此興奮,從未認識人喜歡失敗。我們會怎樣做?我們隱藏,我們否認,我們懼怕,我們不理會,我們討厭,我們逃避……我們作許多事情去處理失敗,但沒有人真正喜歡失敗。有人說:「若一開始你不成功,就去毀滅所有證據。」
當我還是一個年青領袖,有幸獲邀在為期兩日半的領袖大會裡演講,我是最後一天最後一節最後的講員。兩天以來,所有講員都講到成功,談及如何表現出色,談及他們的成就。老實說,第二天結束時,身為年青領袖,我做得最多的是闖禍,我感到沮喪,因為他們說自己有多出色、他們的成就、他們攀上了的高峰;我不住想,我還未夠好,我還未有那樣成功。我感到不僅是我有這種感受,而所有參加會議的人都有同樣感受。到了我演講的時間,我決定不講原先想教的。午餐後才到我演講。所以我躱起來,問自己:要講些甚麼?肯定他們不需要再聽怎樣成功。忽然,我茅塞頓開,我拿出筆記本,我知道該教甚麼了。在筆記本最上方,我寫下「失靈、失敗、失誤」。
那天輪到我講話時,我看著台下的會眾說:「這兩天我們聽過關於成功,如何做得出色,如何成功,我們都記下了。現在,我要跟大家講失敗;不成功的時候,會發生甚麼事?當達不到心中目標時,會發生甚麼事?我想講講自己的經歷。」關於「失靈、失敗、失誤」的信息,我講到自己做過的蠢事,那張清單真長,共五頁紙。講完了,房間裡的人都得到鼓勵,因為人人都說:「他所做過的,他失敗過多少次!」頃刻,一股勵志的精神從失敗中冒起;他們認為,如果神都祝福他,雖然他做了這麼多蠢事,神當然也會祝福我。散會後,他們排隊,當時還有那些巨型卡式錄音過帶機;他們排隊兩小時,回家前買到錄音帶。一位男士寫信告訴我,:「我從俄亥俄州回堪薩斯州,聽了七次你的錄音帶,今我捧腹大笑,你在事奉裡所做的蠢事。」我心想:為何要聽七次呢,不曉得?他是否以為不斷的聽,我就會改善?我真沒有頭緒。
但我知道,人人都會失敗。沒有人喜歡失敗。但在今天的講道裡,我想詳談的是第三點:不是每個人對失敗都有同一的反應。這是關鍵。我們都會失敗,沒有人喜歡失敗,但每人對失敗持不同反應。再看聖經。約伯回應他的問題跟他的朋友很不一樣;約書亞和迦勒,探子從應許地回來,兩人的報告跟其餘十人完全不同;大衛和掃羅,以色列首兩位君王,兩人都失敗過,但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,他不斷重新振作,而掃羅卻在失敗後停滯不前;耶穌在世的最後日子,彼得和猶大,兩位門徒,都曾背叛祂,一個自殺,另一個回轉,成為早期教會的發言人。不是人人對失敗都有相同反應。正正對失敗的反應,你的反應,我的反應,就是面對失敗的反應,決定我們有多成功,而不是失敗本身。
幾年前我寫了一本書──《轉敗為勝》,教人如何從失敗裡成功。在《轉敗為勝》中,我提及一般人跟成就型的人之分別;一般人跟成就型的人是有分別的,分別就是,他們對失敗的看法和反應。一般人看失敗跟成就型的人不同,一般人回應失敗跟成就型的人不同。一般人失敗後,,他們會退縮。成就型的人失敗,他們會往前走;他們失敗了,但他們前進,他們轉敗為勝。就好像我大學的一位朋友,有一次他對我說:「約翰,我從來不覺低落。」我問他:「你從不覺低落是甚麼意思?」他說:「我一是向前看,或就是重新起來。」
他們知道如何轉敗為勝,分別在哪裡?失敗退縮跟失敗後前進的人有何分別?為甚麼會有分別?讓我告訴你失敗後退縮的人的三個想法。失敗後退縮的人,看失敗為人生裡的重大損失。第一,失敗難阻他們再次嘗試。換言之,當他們失敗,他們就真失敗了,非因他們失敗;他們真的失敗了,乃因他們容許失敗使他們卻步,並說出我們都曾講過的一句話:「我不會再做了。」或如馬克‧吐溫說:「若貓兒坐過熱的火爐上,就不會再坐上熱的火爐上,也不會再坐在冷卻了的火爐上。牠根本不會再喜歡火爐。」我們都經歷過失敗。,我們會退縮,我們會講:「我不會再做了。噢!受了教訓,不再碰那個了!WOW,遲些見吧!」
25年前,與「水晶大教堂」有關,是1984年奧運;瑪麗‧雷頓成為體操界新寵兒。在一次訪問中,人問及她的成就和獎牌,她說了一番重要的話,她說:「人喜歡談論獎牌,喜歡談論成功。相信我,我的成功基於一個事實,我學會跨越困難,我學會重新振作。」第二,失敗後退縮,我們會消極地看人生。失敗漸漸腐蝕我們的態度,歪曲我們的看法,久而久之,我們會消極地看人生,認為事事都不對勁,人人都想傷害我們;我們走進這黑暗日子,非因人生就是這樣,而是我們把生命看成這樣,我們選擇這樣,因為我們失敗了。
我們好像一位祖父。某個下午去探望孫兒,午飯後,他臥在床,感到疲倦,就睡個午覺。一個孫兒進來,看到祖父睡著了,祖父蓄了小鬍子,孫兒想跟祖父開玩笑;他走進廚房,拿了一點比利時乳酪,靜悄悄回到房間,祖父還在呼呼大睡,孫兒把乳酪塗在祖父的鬍子上,溜出去了。稍後,祖父醒來,說:「這房間好臭。」他離開房間,走進廚房,坐下來,準備跟祖母和孩子吃曲奇餅。他到處嗅嗅,說:「這廚房也很臭哩。我要出去呼吸點新鮮空氣。」他走到外面去,深深吸了一口氣。他說:「全世界都是臭的!」全世界並不臭,只是祖父的鬍子上有比利時乳酪。
我知道有些人。他們持著消極的態度,無論到哪裡去,不管到哪兒去,他們都不會開心。不管做甚麼工作,不管往甚麼地方,不管跟誰結婚,都無關緊要。我喜歡那句話:「無論你在哪裡,你就是你自己。」許多時候,我們失敗退縮,失敗使我們一蹶不振,我們對生命感到相當消極。這些年來,「水晶大教堂」做得最出色的,是宣揚「可能思想」、信心、盼望,這些元素使心靈振翅高。
第三,當我們砌詞推搪和指摘別人,我們就是失敗退縮。我們看自己的失敗,卻指摘別人或其他事,我們是以消極來面對失敗,我們就開始退縮。富蘭克林曾說:「擅長砌詞推搪的人,多數是一事無成。」是真的。
在座有很多人,在電視機旁的人,年長的,還記得「週一晚足球賽」的美好時光。星期一晚上,大家都會看「週一晚足球賽」,因那是城巿內唯一的足球賽;那時。卡素和梅迪坐在球場箱房裡,卡素滔滔不絕,梅迪像牛仔那樣,只坐在那兒,聽他講了一會兒後,時間到了,比賽還在繼續。梅迪就會挨後坐,唱「關燈吧,舞會完了」。有一天,卡素為某球員砌詞辯護,那球員頻頻犯錯,他卻不停為他找藉口。最後,梅迪看著他,說:「卡素,若『如果』和『但是』是糖果和果仁,我們就會有一個快樂聖誕了。」
當我們開始怪責別人,當我們開始到處尋找,為我們的問題指摘別人,我們就是失敗退縮。但這裡有好消息,當有那些失敗退縮的人,容讓失敗勝過自己,也有轉敗為勝的人。轉敗為勝的人,他們會從失敗中站起來;他們即使失敗,也會往前走。這就是分別。要轉敗為勝,第一,我們從失敗中學習。失敗了,你和我會有兩種反應:從失敗中學習,因失敗而得改進;或是感到恐懼,遠離失敗。遠離失敗,我們就永遠無法成長,因此會成長犯相同的錯誤。有些人很喜歡新年,因新年帶給我們新的開始,像新一頁白紙。我們可以說:「那是去年的事,那些失敗已過去了。今年,我要努力做得更好。」轉敗為勝。不管在甚麼地方跌倒,我們就好好學習;從失敗中學習。
很多年前,我學會這功課,向很多人傳講,現在我向你們傳講。人生五原則。
第一原則:你要從教訓中學習。
第二原則:沒有錯誤,只有教訓。
第三原則:你會不斷學習,直到學會。
第四原則:容易的不學,功課就會越來越難。
第五原則:你改變行動之時,你就知道自己學會了。
對於失敗,這是千真萬確。問題不是我們失敗了,問題不是我們會否失敗;當然我們曾失敗,當然我們會失敗,這不是重點,這本不該出現在失敗的課題裡。問題只有一個:我們如何回應失敗?失敗之後,我們做了甚麼?若要轉敗為勝,我保證,其中一件會發生的事,我們會從失敗中學習。直到我們能說:「有時候我勝利,有時候我學習。」我們從失敗中學習,我們就能轉敗為勝。第二,我們發現真正的自己,我們就是轉敗為勝。有時候,要發現我們到底是誰,我們能成為怎樣的人,我們有甚麼天賦,唯一的方法是透過失敗。
當霍桑失業了,他回家,開始向太太發牢騷;她笑著說:「現在你有時間去寫你想寫的書。」於是他寫了《紅字》一書。惠斯勒遭到西點軍校開除,讀工程學又失敗,但卻發現自己很會繪畫。透過失敗,許多時候,我們會認識自己。我們走到盡頭,就會說:「噢,這不是我。這不是我的天賦。這不是我的呼召。」
我大學畢業後,得了輔導學學位,開始輔導工作。我是個糟透的輔導員。你以為我很謙遜,稍微自我遁形,相信我,我是個差勁的輔導員。讓我這樣說,如果我遇上麻煩,我不會輔導自己。太糟糕了!人來見我,因我是輔導員。他們來到,坐下,開始把問題傾倒出來。我是個差勁的輔導員,有許多理由。第一,我不想聽完那些問題;第二,我想快快幫助他們,我想快點找到解決方法。他們開始把問題告訴我,我聽著,五分鐘內我就找到解決方法,我在筆記本上給他們寫下建議。第一點,第二點,第三點……我讓他們一直講,一直講,直到他們覺得好一點。然後我就說:「好,我有這些建議給你。」我撕下那頁紙,上面寫滿了我的建議,我把紙交給他們說:「得醫治吧。」他們沒有得著醫治,他們沒有得著幫助。他們離開輔導室,心裡還在想到底發生甚麼事。太可怕了,三年來,太可怕了。我輔導人,卻幫不了任何人,也幫不了自己。回到家,我疲憊不堪,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,我想離開這服侍。若有人告訴我,他們遇到真正的麻煩,要跳橋了,我會說:「我有車,讓我送你一程,讓我幫你一把。」有時候,我聽完他們訴說,我感到很低落,我會說:「可以跟你一起跳嗎?我們手拉著手。」經過三年慘痛的輔導生涯,我令自己痛苦不堪,令他人都痛苦不堪。有一天,我站在會眾面前,我說:「總括來說,輔導不是我的恩賜,我要大家知道,我不會在教會裡再輔導任何人了。」他們站起來,起立鼓掌!他們彼此對望,說:「神回應我們的禱告!神應允我們的禱告!」
我們要轉敗為勝。我們發現真正的自己時,我們就是轉敗為勝。最後,當我們對神深信不疑,我們就轉敗為勝。在這裡的所有人,每一個看著電視的人,因著痛苦、後悔、失敗、失望,你來到神面前。這喚醒了我們,這正是浪子回父家的故事。那個身患絕症的女子,她說:「我要穿越人群,我要見到耶穌。」是甚麼領他們來到父神面前?是甚麼領他們回到神那裡?他們的傷痛、他們的疑問、他們的失敗、他們的失望。直到一天他們領悟到,唯一可以投靠的就是神。
結束的時候,我要鼓勵大家,不是我的話,是神的話。我想大家知道,有些東西是永不失敗的。我們會失敗,會叫人失望,也會因為人失望,人會令我們失望,但有些東西是永不失敗。首先,是神的話語。神的話永不叫我們失望。上主給你的所有應許,一個都不會落空。神的愛和憐憫永不叫我們失望,因為主的憐憫,我們不至於絕望。因祂的憐憫永不缺乏。我喜歡這句經文:「每早晨,這都是新的,祢的誠實極其廣大。」當我失敗,神不倦怠,因祂的憐憫每早晨都是新的。因此,當我醒來,我厭倦了舊有的生命,我以為神也厭倦了舊我,厭倦了我的失敗。神卻說:「我不厭倦,今天醒來,約翰,我為你預備了全新的恩慈。」
永生的應許永不失落。「我賜他們永生,」耶穌說:「他們必不至滅亡。沒有人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。」你在神裡面很安全,神的愛是永不止息,保羅說:「預言、方言、知識都要過去,但有三樣是永存的:盼望、信心、愛心,其中最大的是愛。」朋友,今天我要告訴你好消息:神永不失敗。剛強、壯膽,不要懼怕,因上主你的神永不撇下你,也不丟棄你。
在二次大戰之前,日本攻擊中國,進入中國某地方。當時艾偉德宣教士在那裡宣教多年,她開辦了一所孤兒院,收容了百名兒童。她立即召集所有孤兒,一起逃難,逃避日軍。幾天後,他們找到了一處山區,可以在那裡露宿一宵。艾偉德宣教士身心俱疲,第二天清早,她望著那些孤兒,心中的疑惑漸增,她說:「我不肯定能否到達安全之地,我不肯定能否越過山嶺,我會盡力而為,但我不能保證。」一個13歲的小女孩說:「艾太太,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走過紅海,你也能帶領我們越過山嶺。」她笑著說:「親愛的,謝謝你的鼓勵,但你要明白,我不是摩西。」小女孩說:「我知道,但神仍然是神。」祝福大家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