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主講文章
有機會傳講耶穌基督的好消息,是我感到最高興的一件事。我想用一句中國諺語開始今天的信息:若要得到一時的快樂,小睡片刻;若要得到一天的快樂,到水邊垂釣;若要得到一年的快樂,承繼財產;若要得到一生的快樂,幫助他人。
2004年,颶風查理橫掃佛羅里達州坦帕巿。6歲大的邦納在上學途中,聽到有人因這場風暴大受打擊,於是,他按照自己知道的方式去展開行動。得到母親批准後,他拉著小小的紅色手推車,每家每戶收集食物及日用品,捐贈給受災者。在四個月裡,他收集到的物資,27次載滿了媽媽的小貨車。
之後,波納成立了「小紅貨車基金」,幫助美國的無家孩子;他們的座右銘是「每次載一車,孩子幫孩子」。不久前,邦納獲頒「美國總統義工獎」。兩年前,波納想進行步行籌款;籌款之餘,同時喚起大家對全國共130萬無家孩子的關注。他稱這行動為「從我家到白宮」。開始時,他先從坦帕步行280哩,到達塔拉哈西,佛羅里達州的首府。一路上,他睡在「Lazy Daze基金」捐贈的露營旅遊車上(「Lazy Daze基金」由「Lazy Daze汽車代理」500-700位員工組成,也是在坦帕巿)。
去年,邦納繼續未走完的路程,從坦帕走到亞特蘭大,也就是喬治亞州的首府。今年,從5月11日起,邦納計劃再走660哩,完成整個路程。
從亞特蘭大步行660哩,到達華盛頓。想像一下這孩子要走過的地域,他要一步一步去走每一哩路。到達華府時,他希望有機會跟奧巴馬總統會面,商討關於基金、慈善及無家者等事。好利害的孩子!了不起的孩子!
今天早上,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下,聖經如何教導「善事」及其對我們的影響。馬太福音記載,有一位律法師來問耶穌:「律法中哪一條誡命是最重要的呢?」想像一下這問題。耶穌回答說:「你要全心、全性、全意愛主你的神,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條誡命;第二條也和它相似,就是要愛人如己,沒有比這更大的的誡命。」沒有比這更大的的誡命。
讓我問問你,當想到「善事」一詞,你會想起誰?我會想起我的祖父。我是跟隨他命名的──顧倫博士。祖父作傳道人半個世紀,真心遵守主的道;他擔任CLADIC主席35年(美國最古老的獨立西語五旬宗組織)。他去世時我還很小,很多年後,我娶了美麗的樂莉,後來我獲CLADIC邀請講道,以記念先祖父。
講道之後,樂莉和我站在一條感謝隊伍前,歷時四小時,絕對沒有誇大。四小時,整整四小時,人們跟我們握手,告訴我們祖父生前為他們所作的一切;他為他們主持婚禮、喪禮,陪伴他們度過最艱苦的日子,他們想我知道這些事。諷刺的是,會眾以我為榮,只因為我來自洛杉磯東部西語區,有不錯的成就,又當上了電視明星。我站在那隊伍前,聽著祖父如何盡心、忠心地愛神,如何為他人付出生命去服侍神,我感到自己越來越渺小。看過「豆釘小靈精」嗎?我就是感到那樣微小。
在那重要的四小時中,我感到像被閃電擊中。我窮盡一生,不是為別人,而是為了自己,頑強地追尋我的夢想、我的野心、我的優次。是的,這使我脫離了西語區,我成為了科學家,在哈佛任教,也作了美國廣播公司的科學通信記者,我寫了幾本暢銷書……這一切成就都值得讚賞。但我跟神同行的路,卻是停滯不前;更欠缺「善事」一環。
馬太福音說:「不可為自己在地上積聚財寶,要為自己積聚財寶在天上;那裡沒有蟲蛀鏽蝕,也沒有賊挖洞來偷。你的財寶在哪裡,你的心也在哪裡。」要積財在天,這就是「善事」。
「善事」關乎愛神愛人,以致我們願作神的手和腳,作祂的心和聲音,獻上我們的時間、才幹和財富,滿足人的需要。波納現在所做的,祖父50年來所做的,就是「善事」。我真希望我能夠告訴大家,在那四小時握手和聆聽之後,我改變了以往屬世的做法,搖身一變,成為男版的德蘭修女。事情並不是這樣發生。有善事精神,愛神,不總是容易的。就看耶穌吧。祂是我們人生各方面的完美典範,包括「慈善」。然而,就連祂也有掙扎。在真理的一刻之前,在歷史上最偉大的善事行動前夕,耶穌猶豫不決。馬太福音如此描述:「耶穌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,名叫客西馬尼,就對門徒說:『我的心靈痛苦得快要死了。』」想像一下,「痛苦得快要死了」。你們留在這裡,與我一同警醒吧。』祂稍往前走,把臉俯伏在地上,禱告說:『我的父啊,可能的話,求祢使這杯離開我。』」聽得出話中的痛苦嗎?這是耶穌哩。
弟兄姊妹,你們又怎樣?世界各地的人,你們又怎樣?你也陷於像客西馬尼園的苦痛裡嗎?你失業了嗎?你也面對失去家園的危機嗎?還是你身患重病,關係破裂?有沒有像耶穌那樣,祈求神的憐憫?祈求神把你從重擔中釋放出來?甚至到了一個地步,你想過,惟一的出路,就是尋死?若是這樣,請看看耶穌在最痛苦的一刻,如何作出回應。
向神懇求之後,耶穌流出血汗,真的是「汗血」。聖經告訴我們,極其痛苦的懇求之後,耶穌降服了。祂說了:「我的父啊,可能的話,求祢使這杯離開我。」然後祂說:「但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祢的旨意。」祂沒有停在那兒。懇求之後,降服之後,耶穌服侍;祂服侍人,以致永遠地改變了世界。
當你想到耶穌,祂永遠地改變了世界;史上沒有人曾這樣做過,甚至沒有人願意這樣做。耶穌為我們獻出自己的生命;藉此行動,祂反映出善良的心和靈。
「人為朋友捨命,人間的愛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。」耶穌又說:「父怎樣愛我,我也怎樣愛你們。」「你們要住在我的愛裡,你們要彼此相愛,像我愛你們一樣。」這就是「善良」。
關於「善良」,聖經還有別的洞見。以下四點,希望大家認為有幫助。
第一點,像耶穌那樣,我們各人都有恩賜,使我們能在特定的「善良」行動,有最佳表現。換言之,「善良」並非你選擇去做的事,而是你蒙召去做的。祖父認為自己蒙召作傳道人,波納感到自己蒙召去幫助美國的無家孩子。以弗所書記載:「我們原是神所作成的。」我們不是自然界的意外,「我們原是神所作成的,是在基督耶穌裡創造的,為的是要我們行各樣的善事,就是神預先所安排的。」
第二點,「善良」並非做好人。我發現許多人,包括基督徒,把二者混淆了。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,同樣,沒有信心的行為也是死的。因為崇尚「善」而實踐「慈善」,值得嘉許,也肯定會帶給你不少獎盃、牌匾,帶你出席各種慈善晚宴;世界要給你各樣榮譽。然而,非因崇尚「善」,而是因尊崇神而實踐「善良」,所帶來的善行能尊榮祂,且讓你能永遠與祢的創造主同在。
第三點,聖經談到「善良」時說,當心,別以為「善良」是進天堂的門票,以為那是天堂門票的背面附則;不是的。但那卻是你愛神的具體證明,那是最無私的;「善良」並不關乎做個好人,而是關乎作敬虔人。換一種說法,天堂的福樂並非做好人的報酬,是因你愛神而有的免費禮物。
以弗所書說:「你們得救是靠著恩典,藉著信心,不是出於行為,免得有人自誇。」
聖經教導我們有關「善良」的第四點,「善良」並不是受壓力或被羞恥推動,而是出於你對神真誠的愛及信靠。我有一位朋友,現正經歷艱難的時間,最近他失業了,而且很可能連房子也保不住;更糟糕的是,他的年輕妻子剛剛懷了第一胎。我朋友認為這是神懲罰他,因為在順境中他並不慷慨,他只懂聚歛錢財;現在他發誓,一旦重新振作,他就要成立一個慈善基金。我欣賞這位朋友的好意,不過,神想我們在此時此刻服侍別人,而不是等到順風順水的時候。祂想我們服侍人,是出於對祂的愛,而不是為了贖罪;不管是真實還是虛構的罪行。哥林多後書說:「各人要照著心裡所決定的捐輸,不要為難,不必勉強,因為捐得樂意的人,是神所喜愛的。」這就是「慈善」,是「慈善」的最極致。
當我思想聖經裡教導關乎「慈善」,我發現自己起步得太遲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在那條隊伍前經過了四小時,我開始看見亮光。20年了,很羞恥,我得承認,自從那感謝隊伍的經歷之後,20年了,我才明白所收到的信息。
我的突破出現於2006年秋。我接到鄧普頓博士的來電,他是鄧普頓基金的會長,他請我幫一個忙,是非常有意義的,我答應了,卻不知道這件事會改變我一生。我不曉得幫這個忙會使我帶領一千萬美元的「慈善計劃」。但事情就是這樣,神在我生命中工作。簡單地說,「慈善計劃」打算利用移動的影像──電視、電影、網絡,啟發像你和我這樣的普通人,成為慈善家。去告訴人,他們不必是洛克菲勒或蓋茨或鄧普頓,才能幫助他人,能帶來改變。
並向人解釋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研究結果,那研究是要證明,若你活出無私的人生,若你為他人捨命,你會在身、心、靈各方面得益,你會活得更健康、更快樂,你會更長壽;這是科學界有文件證實的。他們更發現,你付出越多,就會收取越多。因慈善而得的回報,他們稱為「發光作用」。他們證實了,你越多付出,就越多發光;像一個大燈泡,你的靈會大大發光。這印證我們在聖經裡讀到的。路加福音說:「要給人,就必有給你們的,你們用甚麼升斗量給人,就必用甚麼升斗量給你們。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也說:「少種的少收,多種的多收。」 奉獻,發光。越是多給,越是發光。
就我個人而言,「慈善計劃」就是,在我人生裡第一次,我活出了神給我的夢想;不是我給自己的夢想。多麼大的釋放!多麼令人感到輕鬆!多年來我追逐夢想,很有趣,我也樂在其中;不過卻無法跟現在的相比。因為現在我活出了神給我的夢想。
在我人生裡第一次,我有份於不是關於我的事,不是由顧倫博士領銜主演的。是「慈善計劃」,我有一隊同工,我們一同努力工作。在我人生裡第一次,我有機會愛神、服侍人,是以前從未試過的。這奉獻-發光的生命,是主想我們每個人去經歷的。在這經濟困境中,我明白到,我們很容易只顧憂慮自己的環境。相信我,我知道,我試過。保護你擁有的,爭取成為第一,這很自然。但在這些艱難時刻中,「慈善」正正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,使我們不致沉入沮喪或自憐中。在馬太福音裡,耶穌說:「凡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,也不配作屬我的,顧惜自己生命的,必要喪掉生命;但為我犧牲生命的,必要得著生命。」大有能力的話。
那不僅是話語,更是應許,是生命的鑰匙。我發現了,你們許多人也發現了。弟兄姊妹,不管你有甚麼重擔,不管你遭遇甚麼危機,問問自己,神對我有甚麼計劃?神對我有甚麼計劃?問問自己吧。是否只是吃喝度日?不。神對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計劃。問問有甚麼「慈善」的事,親愛的主,是祢命定我去做的?「滿足需要,感受光輝」,這是我們的座右銘。有一個空洞,惟有你才能把它填滿;當你把它填滿以後,你就能感受到那光輝。那是甚麼?良善的主命定你去做的,那特別的「慈善」行動是甚麼?祂在等著你。問問自己,我現時面對的危機,是否一個轉機,開始重塑我的人生,以符合神給我的形象,而不是我為自己所定的形象?這是值得探索的問題。不要逃避,尤其在這經濟困境中,當事情開始變得混亂的時候,問自己這些問題。別只坐在家中等答案,出去,服侍別人,用你知道的方法。就像波納五年前,用了他的小紅車。他只是個孩子,他不是生於大富之家,他只生於是中產家庭,由母親單獨撫養;她像我們一樣要憂這憂那,要付按揭供款,要供應家庭的需要。但那孩子卻站起來,付出,發出生命的光輝;這是耶穌希望我們人人都作的。他用他僅知道的方法服侍別人,帶來了改變。
耶穌應許了,在你的「慈善」行動中,在你服侍別人的時候,你會聽到神的聲音,回應你的呼求。今天早上,我鼓勵各位弟兄姊妹,別再相信世界的虛假的物質信條,別再企圖靠自己解決所有事;尋求耶穌基督,轉向祂,祂是最偉大的慈善家;翻開那本惟一的,惟一能提供神的真理以及神對你人生指引的書,自己讀,讀給自己聽,別再糾纏於別人的問題,你就會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。撒下你所有的,你的時間、才幹、財富,服侍神,服侍人,你就會收奉獻和發光的生命。在提摩太前書六章應許給我們的:「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有的人,叫他們不要心高氣傲,也不要寄望在浮動的財富上,卻要仰望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用的神;又要囑咐他們行善,在善事上富足,慷慨好施。這樣,就為自己在來世積聚財富,作美好的基礎,好叫他們能夠得著那真正的生命。」奉獻和發光的生命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