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主講文章
在約瑟的夢想之旅中,我們看見,他從夢想的相信者變成接受者;他擁有自己的夢想,沒有人把夢想給他,也沒有人把夢想拿走,他接受自己的夢想。約瑟也教導了我們,我們能夠在驚訝中活下來;因為在夢想之旅中,你和我會經歷各種各樣困難,一路上充滿奇遇,會發生我們從未預計的事。約瑟教導了我們,在旅途中只管信靠神。
然後,約瑟在他的旅途中又教導我們,好人會遇上壞事;遭遇不如意事怎辦?如何作出正確回應?再一次,約瑟教導我們態度的重要性;緊要的是,不是我們遇見甚麼事,而是我們發生甚麼事。
在今天的教訓裡,他要教導我們,當領受了夢想,當你和我成就了我們一直追求的,他教導我們所有人,如何充份實踐你的夢想。這是我們最喜歡的部份,因為夢想已經實現,這正是我們活著的目的,是我們奮鬥的原因;我已經到達目的地,我的夢想實現了。
我剛出版了一本書──《考驗你的夢想》,你需要這本書,因為我們要達成夢想,我們要實現夢想,若我們像約瑟那樣,若我們做正確的事,我們忍耐並信靠神,有一天,我們的夢想就會實現。達成夢想之後又如何呢?許多時候,使我們陷入混亂的不是失敗,而是成功。我經常說,若你要給人留個好印象,跟他們談談你的成功;若你要給人帶來影響力,跟他們談談你的失敗,你所經歷過的困難。
約瑟肯定經歷過不少困難,但現在,他已達成夢想,他已是埃及的第二把交椅,基本上,他是全國的最高領導人;年少時的夢想已經實現。當你和我的夢想已經實現,怎麼辦?我們當如何反應?
讓我告訴你約瑟如何反應。第一,當你已經達成了夢想,要寬宏大量。因為能夠達成夢想,並非只為了讓你說「我成功了」。你達成夢想,是為了加增其他人的價值;神只會把能夠藉你流出的東西賜給你。要寬宏大量。很有趣,年紀輕輕的約瑟,當他夢見了自己成為領袖,他把哥哥們聚集一起,說:「我造了這樣的夢:我將會管治你們。」無怪乎他們不喜歡他的夢。約瑟感到迷惑,因為他們不關心他,他們妒忌他,他們不喜歡「約瑟將要管治他們」這想法。那是開始的時候,他還很幼嫩。
多年後,他的夢想實現了,他卻完全沒有表現得很想管治他的兄弟。事實上,從「我將要管治你們」,他變成了「我要跟你們分享」。多麼大的不同!我發現,在夢想之旅中,當你和我踏上這旅程,我們會遇上足夠的困難,使我們明白到,若我們能夠達成夢想,絕對不會是我們自己的功勞;我們所領受的,應該跟別人分享。這正是約瑟的寫照;他對兄弟們相當慷慨,讓我唸出幾段經文,看看約瑟如何慷慨對待他的兄弟。
他向他們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之後,就對他們說:「你們要趕快上到我父親那裡去,對他說,你的兒子約瑟這樣說,神立我作了全埃及的主,請你下到我這裡來,不要耽延,你和你的眾兒孫、牛羊,以及你一切所有的,都可以住在歌珊地,與我相近。」幾章之後,約瑟把父親和兄弟安頓在埃及,給他們肥沃的土地,好好照顧他們。他的父親、兄弟,和父親家裡各人,直到最年幼的嬰兒,他都確保他們有足夠供應。看到約瑟的寬宏大量嗎?他蒙神大大賜福,他達成了夢想,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把家人帶來,跟他們慷慨分享,向他們細說他的經歷。
在拙作《考驗你的夢想》裡,我問了一個關於意義的問題──我的夢想能夠造福別人嗎?它能夠造福別人嗎?當我達成了神賜給我的夢想,別人會得到祝福嗎?寬宏大量需要很高的成熟度,慷慨需要很大的安全感。師母和我有五個孫兒,最大的兩個是哈拿和馬瑅,他們是表親,兩個都是八歲;約翰五歲,他是跟我命名的,所以他可以得到遺產;還有四歲的愛娜和兩歲的雅各。哈拿和馬瑅這對表親,我們住在亞特蘭大時,他們大約五歲,他們會到我們家來。他們叫我公公,他們以為神創造公公是為了服侍他們,他們真心相信,所以,他們一起床,就已經拿著一張清單,他們會說:「公公,我們要做這;公公,我們要做那。」作為祖父,我明白到我的角色是要竉壞孫兒,這正是我做的──我服侍他們。
他們把清單交給我們,我們就一一為他們完成,我們過得好開心。在他們的清單上,每一次都有的是「去高球場」。我住在高球場上,他們想坐上高球車,開到高球場上。當然,他們想看看球場。大約下午兩、三點,我們就去高球場;到了高球場,到了車道的盡頭,哈拿和馬瑅已經在嚷:「公公,公公,我們肚子餓了,我們要吃點東西!」在第九洞與第十洞之間,有一間小食店,我們會進去買點小吃。我們每次都買一樣的東西,每次同一樣。有時候,他們讓小約翰也跟著來,於是,我們三、四個人,每次都會吃一樣的小食──放了蕃茄醬的熱狗、薯條、糖果、薯片,還有健怡可樂。我知道你們在想甚麼,我明白,我已經感受到了。你們都在說:「那沒營養啊!」我知道,我不管,我是祖父。我們共度了美好的時光,有一件事我們要做的,我們之間有一個約定──不能告訴爸媽。有些事情是父母不應該知道的。到了晚飯時間,他們都不餓,他們的父母從來不明白為甚麼;哈拿和馬瑅看著我,向我眨眼,豎起大姆指。
看,這些五歲大的小孩子,已經不住的說:「公公,你能為我做甚麼?」
「你能為我做甚麼?」「你能為我做甚麼?」「你能怎樣服侍我?」「你能做甚麼逗我開心?」這沒問題,因為他們只得五歲;五歲的孩子只會想到自己,不是嗎?但可悲的是,如果你已經35歲、45歲,你還不明白,你和我今天在這裡,要尋找神賜下的夢想,要實現神賜下的夢想,而那夢想包括了祝福別人。
「我一直帶著它,我很愛它。」學步孩童的財產法。「若我喜歡它,它就是我的。」「若我能夠從你手中把它拿走,它就是我的。」「若我不久前擁有它,它就是我的。」「若我說它是我的,它就是我的。」「若它看起來像是我的,它就是我的。」「若你很享受它,它就是我的。」「若你把它放下,它就是我的。」「若它壞了,它就是你的。」
看看約瑟,他曾經是一個懷抱夢想的少年人,他曾經說:「我會管治。」但現在,他變成了一個成熟的人,他說:「我要分享。」當你達成了夢想,不管那是甚麼,要慷慨。
第二,要謙卑。若今早約瑟來到這裡聚會,若他能跟我們分享他的夢想之旅,他會說:「開始時,我下了很多功夫去抬舉自己。我在哥哥們面前抬舉自己,在監牢裡,我跟將要出獄回去服侍法老的酒政說,記住我,再一次,我抬舉了自己;我試圖令自己達到我需要達到的位置。」約瑟會看著你和我,說:「我發現,在我的夢想之旅中,神的抬舉遠超過自我抬舉。當我真的被興起,我被興起,非因我是誰,非因我做了甚麼事;我被興起,因為神賜給我這夢想,是神興起了我。」在我們的文化裡,人說:「天助自助者。」有點道理。約瑟卻說:「神幫助那些無法自助的人。」他會說,你已經窮途末路,你需要的是「神因素」。「神因素」就是,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上,有些時候,我們來到了盡頭;有些時候,我們無法再靠自己,神於是介入,為我們造就改變。這有甚麼意義?這使我們真的謙卑下來。謙卑並不是否定我們的恩賜;我們都有恩賜,神賜給每個人恩賜,是美好的。謙卑並不是否定我們的恩賜,而是選擇把榮耀歸給神。約瑟就是這樣做,約瑟說:「讓我告訴你,我能夠解夢,全因為神,是神賜給我的能力,讓我把夢向你解明。」單是在創世記第39章,已經四次提到:「耶和華與約瑟同在,約瑟就事事順利。」
使徒保羅也明白這一點。他說:「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,凡事都能作。」他說:「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,凡事都能作。」當中包含了三個重點。首先,保羅說:「我能夠。」意思就是他有得勝的心態,他是「我能夠」先生,他是蕭律柏博士的前輩。因為他也是「我能夠」先生,因此我們來到,因為我們會得鼓勵,我們會被提升,我們的信心會興起,只要我們身邊有「我能夠」先生;正如當我們遇上「我不能夠」先生,我們的靈就會往下沉。你認識那樣的人嗎?多少人認識最少一位「我不能夠」先生?多少人坐在他們旁邊?別到那邊去。
使徒保羅說「我能夠」,我有得勝的心態。他說:「我能夠作。」那意味著,我全力以赴,為要得勝;我不單有得勝的心態,相信神能夠興起我,使我能達成祂賜下的夢想;他說,我要你們知道,我也願意為此努力不懈,我願意捲起衣袖,我願意付出努力,我願意作出委身。然後他說:「靠著祂我凡事都能作。」使徒保羅知道,基督就是他的力量,使他能夠得勝;使徒保羅明白到,沒有基督,我們無法做具永恆價值的事;但靠著基督,我們就能夠作奇妙的事。同一位使徒保羅說,我們的神能夠成就,充充足足地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。
「充充足足地超過」是一個有趣的片語,在希臘文,這片語是ekperissos;Perissos意思是「滿了」,把ek放在perissos前頭,意思是不單滿了,更是滿溢了。就像在春季裡,小溪注滿了水,當雨水來到,溪水就從「滿」變成「滿溢」,溪水會溢過兩岸。若是把huper放在ekperissos前頭,意思就是泛濫了。在使徒保羅的時代,沒有超級盃superbowl,卻有huperbowl。讓我用以下的故事說明這句希臘文。
哥哥比我大兩歲,小時候,我們每晚都要洗碗,那是我們的職責之一。因為哥哥比我大,他和神都認為我該洗碗,所以,我的工作就是洗碗。廚房外面是我們的籃球場,我是個典型的小孩,我會把水龍頭扭開到某個程度(我知道怎麼做,只有小孩才懂怎麼做),我會把它扭開到某個程度,然後就跑到外面去。我拿起籃球,開始投籃;我有時間投籃五次,我會投籃五次,然後回到廚房,把水龍頭關掉,水剛好來注滿了洗滌槽,那就是perissos。有時候,我跑到外面去,拿起球來,投籃五次,第五次球回到我手上,我要怎麼做?再投一球。回到廚房,關掉水龍頭,水已經很滿了,我將第一把叉子放下去,水就漲溢到旁邊,那就是ekperissos。有一天,我如常扭開了水龍頭,走到外面。喜出望外,三個好朋友來了,他們說:「來一場比賽吧!」很快我們就組成兩隊。我還記得那場比賽的得分,聽到媽媽的聲音時,我們8:6領先。她的神聖聲音從廚房傳出來:「約翰!」她有很獨特的音色,我立即知道發生了甚麼事。我走進去,一踏進廚房,你猜到了,遍地是水。在那條街上,我們是唯一擁有室內游泳池的孩子,且不是故意的;那就是huperekperissos。使徒保羅說,我的神要充充足足地滿足你。在你的夢想之旅中,要慷慨,因為神說:「我要你知道,我要賜福給你,超過你能夠想像的。」
這正是約瑟的經歷。約瑟在各樣的祝福裡,非常謙卑。他說:「我想你明白,是神。神在我人生裡做了這些事。」當我們達成了夢想,約瑟要跟我們說甚麼?他說,要慷慨,要謙卑。第三,要感恩。為著神所做的大大感恩。約瑟把兄弟們聚集在一起,他說出了感恩的話,他告訴兄弟們:「你們本想害我,但神卻有祂的美意,使我今天能夠拯救許多人。」約瑟說:「現在我回顧過去的日子,我只想你們知道,你們要謀害我,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,但神使一切不一樣。」他心存感恩。他大大感恩,因此他把長子命名為瑪拿西,意思就是「忘記」;神使我忘記了我在家鄉的一切困苦。他把次子命名為以法蓮,意思就是「雙倍的豐盛」;神在我的愁苦之地使我豐盛。看到他多麼感恩嗎?他說:「我想你們知道,我已忘記了先前遭遇的一切困苦,我感謝神所作的一切,感謝祂賜福了我。」感恩節時,我們兩個孩子帶著家眷,來到我們在佛羅里達州的家。我們很期待那日子,因為女兒和女婿和兩個小女兒,都住在聖迭戈,我們全家在佛羅里達州過感恩節。感恩節前大約一星期,師母走進屋子裡,手中拿著小小的朝聖服。她說:「這是為嬰兒們準備的。他們來到,我們就進行感恩節儀式,我準備了服裝,你來當主持。」
於是我開始用心準備這重要的節目,是我們為全家準備的,到時候很多家人都會來到。到了那天,我們早上9:30就綵排,把程序從頭到尾演練一遍。我分派了他們要說要做的,其中一句話,我們會一組人一起說的,所有小孩子和我,我們會向外望,然後說:「我們心存感激。」我們反覆練習,我要確保大家都有好表現,我們再練習,然後穿上服裝;我們穿上那些服裝,大家都相當投入,我們再綵排多一遍,再練習多一次:「我們心存感激。」最後,我們說了十多遍。五歲的小約翰坐在一張小腳櫈上,他說:「公公,」他打自己的腦袋,「這句話真難說。」我說:「的確是的,約翰。不僅對五歲的人是困難的,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困難的。」我們心存感激。
你們真該看看我們的節目;全家濟濟一堂坐在客廳裡,我們從主人房走出來,我們站起來,演了15分鐘。我們進來時,大家都站立鼓掌;我們出去時,大家也都站立鼓掌。我們做得太好了,再回來時,他們又站起來,給我們鼓掌。聖經裡有一段經文說,要儆醒,要感恩。意思就是說,你必須保持儆醒,因為在你的夢想之旅中,有很多困難會臨到,你要儆醒,尋找美好的事。感恩節那天,當我們準備要引用這節經文,我們卻沒有說出來。我讓所有孫兒手拉著手,張大眼睛,這動作維持了15-30秒,我們就一起說:「儆醒,睜開眼睛。」
為甚麼要儆醒?因為我們若不儆醒,猜會發生甚麼事?我們就看不見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美好事,我們就看不見那些祝福。很久以前我學會了,你重視你所欣賞的,你不會得到你投訴的。在俄亥俄州牧會時,作為一位年輕牧師,我認為最大的困難,就是星期六晚上下雪;我會為此沮喪不已,因為我知道,人會因為下雪不來教會。
記得有一個星期六,大約在下午2:00開始下雪,一直到6:30,積雪已達六、七吋厚;雪還在下,我在客廳的大玻璃窗前,來回踱步。師母走進來,說:「約翰,你怎麼了?」我說:「看看,看那雪!看那些雪!明天沒有人來教會了,出席人數定受打擊,看看那雪!」她回到廚房,我繼續踱步。最後,她回到客廳,說:「你那樣踱步,你那麼擔心,完全沒有用的。放鬆吧。明天你要講甚麼?」我說:「靠主常常喜樂。」她笑了,她說:「你知道嗎?你要不就改變你的心態,要不就改變你的講章。」
我要總結約瑟的夢想之旅,我愛的是他的感恩。以下的故事,我要唸給大家聽,作為結束。故事關於一個移民。他有一家商店,他的兒子有一天來向他投訴,說:「爸,我不明白你怎樣經營這店!你把要付錢的賬單放在雪茄盒裡,要收錢的賬單放在紡錘上,所有現金放在通風調節裝置上。你從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利潤!」「兒子,讓我告訴你,」爸爸回答說:「來到這片土地時,我擁有的只是身上穿著的褲子,現在,你姐姐是美術老師,你哥哥是醫生,你是會計師;你媽和我擁有間房子、一台汽車,這是我們的小商店。這一切加起來,減去當年我身穿的褲子,就是利潤。」
在結束「約瑟的夢想之旅」這系列講道時,我們想起了感恩節的小節目,孩子們一起說「我們心存感激」,在結束今天的講道時,我想請大家一起說「我們心存感激」。我們一起說,我們這樣去表達,正在收看的電視觀眾,你們也一起說,大聲說出來,讓神知道我們心懷感恩,感謝祂賜下的各樣美善。我們一同說出這句話,然後為著神所作的一切,向祂熱烈鼓掌。我們心存感激。我們感謝神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