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主講文章
蕭律柏博士Dr.
Robert H. Schuller
小兒和我正在講關於加拉太書5:22的系列講道,很多人都熟悉這節經文,若你不大熟悉,我建議你把它背熟,聖保羅說:「聖靈的果子……」是甚麼意思?就是你生命果子的最終分析。你是怎樣的一個人?神如何改變你?使你有著屬靈的果子:「聖靈的果子是仁愛、喜樂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、溫柔、信實、節制…。」好極了,我要告訴你,你不會找到別的書,那些所謂醫治者的人所寫的書,我們或稱他們為精神病醫生、心理學家、哲學家、神學家、社工;你在這些人的著作裡,找不到一句能與這節經文相比的,能像這節經文般造就情緒健康的人。
我們終於明白情緒商數比智商更重要,情緒的健康比知識對你的個性有更大影響力;情緒商數比智商更重要,這是最近幾年才發現的,但這節經文卻給了你活出精彩人生的秘訣。
有人問:「蕭律柏,你對那齣電影有何意見?」他們是指「受難曲」。幾個月前,米路吉遜邀請了我們一家去他那裡看過那電影,真的非常震撼,我們坦白的把感受跟他分享,星期三首映時我再看了一遍,我認為每個人至少要看兩遍。
第一次看,你還未準備好,因你從未看見類似東西,所以必須看第二次。第二次我看得更深入,第一次太震驚了,第二次看完,我決定要看第三次;因我跟家人分享完後,他們講到那一場最深刻,我竟說:「是嗎?在哪裡?他講了那句對白嗎?誰說的?一定要看第三次。」非常值得看,何以能成為這麼有深度的電影。
首先,它尊崇耶穌基督,有很多並不尊崇耶穌的小說,有許多所謂專家寫了許多文章,他們或是神學家、或是天主教神父、或是新教的佈道家,他們來自修正主義學派,忽然間他們變得很聰明、前衛、主動,作出許多有關耶穌的不設實際的見解。但這齣電影卻不是這樣,它講的是實況,它講的是千真萬確的事。
也許祂本沒有受那麼多鞭,我不曉得,我想那也許是真的,但這齣電影尊崇耶穌基督,是我看過的別的電影不能及的。它偉大的地方在於,你在當中看見這人活出了祂的精彩人生,若沒看過人如何面對死亡,你無法判斷他們的生命。在片中你能一瞥祂如何面對死亡,真是非常叫人敬畏。
要看《受難曲》,看祂在最後的十字路口,這使你能身同感受。祂說:「我們都會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。」許多許多幕,因此我這麼愛這齣電影;從基督在客西馬尼園開始,那是改變世界的最終決定,因著那十字路口。「甚麼是十字路口?」十字路口就是你要作決定的地方,每次要作決定,從各種選擇和可能裡作抉擇,當中的挑戰就是要確保你作出最佳決定,可能不難判斷,你馬上就知道甚麼是最好。然後,要準備好付代價,得到最好的,不是好的而已。
我們講到甚麼是人生的抉擇時刻,使人能配得上今早我們讀的經文;經文裡講到良善:「聖靈的果子是仁愛、喜樂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。」這個詞剛好在經文中間,是有原因的,這些詞彙加起來就像一份食譜,遺漏任何一個都會影響效果。
保羅沒有說人人都應該良善;不,他說你應該喜樂、有愛、忍耐、恩慈、和平、信實、溫柔、節制,良善。剛好在中間,甚麼是良善?甚麼使人成為良善人?良善的丈夫、太太、孩子、學生、專業人士?我會把它總結:「良善就是作最好的抉擇,而且總是正確的決定。」只作好決定並不夠,因為好決定往往不是最好的決定,不,因此我們的人生不再卓越,流於平庸,不必付很大代價;要追求絕對卓越所付出的代價,要令你心力交瘁。
我人生面對很多決定,且總要作出最佳決定,而不僅是好決定。
這齣耶穌的電影,有人問我有何感想:「你認為是猶太人殺死祂嗎?」蠢問題:「你以為是羅馬人殺死祂嗎?」還是不大聰明。我有答案,準備好,醒來:「沒有人殺死祂。」這是真的,因此在電影裡你會聽到祂說,回憶在祂服侍初期,那是很好的片段,祂說:「有人想傷害我,但沒有人能奪去我的生命,是我自己捨去的。」明白了嗎?
你看到的不是行刑,羅馬人以為它是,那些想祂死的人以為它是;但那不是行刑,那也不是自殺,那是獻祭。自殺與獻祭之間有何分別?神啊,世上最大的分別,自殺是逃避、是怯懦地離去,讓別人收拾殘局。自殺是最自私的。對於坐在這兒、孩子或配偶自殺的人,我感到很抱歉,許多人自殺都不是故意的,他們受了藥物影響。我向你們道歉,但我說的是必須要說的,而且是真的,自殺是最自私的行為。
獻祭卻是最捨己的愛的行動。為著完成比獨自一人更大更美的:「誰殺死耶穌?」沒有人殺死祂,祂作出獻祭,因為祂愛我、祂愛你,看到這一點,我感到很激動,但祂也面對掙扎。若獻祭太容易的話,其價值也不會很高,若不用滴下如血的汗,正如祂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,並說:「神啊,不要照我的意思,我作為一個人,不願意這樣做,若是可行,求您叫這杯離開我。」
惟有耶穌才能成就這事,痛苦的決定,個性就這樣被模塑。你知道你在哪裡?你和我都不是耶穌,我們本週沒有面對這樣的決定,在一週內要不要獻祭、舉行喪禮、死亡,我們不用這樣;我懷疑有沒有人要這樣做,也許有。
但每一天你都要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,我也是,是挑戰;我們都要在良善與邪惡之間抉擇,這是我們所有人都面對的。每一次,在米路吉遜的戲中你也看到這一點;基督面對邪惡,邪惡被擬人化為一張中性的臉,真利害。邪惡在戲中試探耶穌,就像試探你一樣;在戲中邪惡對祂說:「一個人無法為眾人的罪而死。」這樣試探祂,然後又說:「人不會理解的。」對不對,真是嚇人。
邪惡的消極思想很高深,從銀幕上傳過來,很是吸引。你我每天都在十字路口面對,而且我們要作決定,一個是積極的,一個是消極的,或者兩個都是積極的,一個是絕好的,一個是平平庸庸的。聖經講得很清楚,我們作關乎模塑個性的決定時要看遠一點,才能使我們成為人口中的良善人,或良善的婦人,或良善的母親,或良善的女兒。
甚麼樣的決定就帶來甚麼樣的個性?我告訴你,那需要信心,看遠一點。最終良善要得勝,邪惡要失敗,這就是那好消息。一位名為Hastings的偉大釋經家,去世好幾年了,但本週預備信息時我翻開他的書;他提到一點我從沒想過的、沒聽過的,讓我把它讀出:
「良善在本質上是永存的,邪惡卻要滅亡。」
誰殺死耶穌?當時圍觀的人都已死了,但基督仍然活著!善在本質上是永存的,邪惡卻要滅亡。良善繼續存活,邪惡越猖獗,就越接近滅亡,沒聽過嗎?仇恨、報復、邪蕩全都死於自己本身的毒害。
良善越發增多!兩、三倍地增長!它吸引最好的人,最好的思想,最好的心靈,最好的個性,於是越來越有生命力,越來越有活力。
任何好行為皆源於好意念,但卻不會只流於思想,它會變為行動,而且重覆發生;心存感激的接受者享受並把它傳遞出去,從而引發起提升人性的大有能力的運動。我要說:「感謝你們支持這工作、支持這事工的人。」你們證實了我剛才講的,良善要增長,越來越有活力;良善一詞表示看得遠,很高興那齣電影以復活的象徵結束。
當我們決定要在這裡上演受苦節話劇,大約廿年前,我們做了很多研究,沒有人做得比我們更多,也許有人能及的;那受苦節話劇名為「復活的榮耀」,因為我們已超越了受苦,這大教堂的話劇裡有飛翔的天使,焦點在於空墳、活的基督,你會聽見鎚釘子的聲音,看見十字架緩緩上升,十字架上掛著屍體;你會看見鞭打、苦刑,但重點卻是耶穌復活。我想米路對這點不會有意見,只不過神沒有叫他在電影劇本裡放進這些。我欣賞他,我也欣賞你,若你來這裡看復活的榮耀,即將公演,場數有限,也許廿或三十場,因為時間有限,但千萬別錯過。因為那可能就是今天你的十字路口:「我真的要成為這耶穌的信徒嗎?我真的要相信有一位神?一位聰明的神,並且祂想與我有個人關係,進入我的生命,並塑造我?」你正處於十字路口。
你要作抉擇,沒有人強逼你,是只有你才能作的抉擇。你可以說,沒有人拿去我的生命;你是對的,只有我才能把它捨去;你是對的,於是你就背負起抉擇帶來的責任;發生甚麼事?人生變得美好、難以置信,因此基督教在兩千年後影響世上那麼多人。
記得女兒本週對我說:「正如聖經所說,神要說最後的話,那是良善的。」
我說:「在哪卷書記載?」
她說:「我不曉得,總之在聖經裡。」
「舊約還是新約?」
她說:「我不曉得,總之在聖經裡。」
我說:「我告訴你,聖經裡沒有這樣說。」
「有的。」
「沒有,那是我寫的。」
真抱歉,我不會忘記。多年前有一則新聞說:「羅拔士的女兒和女婿遇到空難,遺下年幼的孩子。」新聞裡說:「這是羅拔士失去的第二名孩子。」早前他兒子去世,我對艾慧說:「我們要給他打個電話,要跟他說甚麼呢?羅拔士,想想他是誰?我該跟他說甚麼?」我說:「神,我該說甚麼?」我握著筆,自然地寫出:「親愛的羅拔士,神要說最後的話,那是良善的。」
今早你處於十字路口嗎?你在哪裡?我能告訴你,若你還未以禱告跟神建立個人關係,你能向祂傾訴,你知道祂聽你,這就是開始。就是那電影的開始,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:「我父啊,倘若可行,求你叫這杯離開我。然而,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。」從那兒開始,跪下來,把生命交給神,猜會怎樣?會變成好生命。
我們禱告;啊,神,這美麗地方裡有許多人,他們要敞開心靈,說:「神,請進入我生命,我想成為美麗的信徒,我想活出肖似耶穌的生命,阿門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