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主講文章
主禱文以「我們的父」開始,講到我們與神的關係。「我們的父」,認定是誰與我們有這關係。下一個信息是:「我們在天上的父,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,願你的國降臨,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,如同行在天上。」認定神的能力,教導我們呼求神。我們要呼求祂,並認定祂有能力回應我們的禱告。
今早我要跟大家看的是,許多人一開始就這樣禱告,難怪我們會這樣開始禱告。世上有許多受傷的人;你受了傷,就會喊痛,至少我是這樣。當我們受傷,我們會喊痛,會說:「主,救我。」我們立即會說;忘記了我們的關係,忘記認定神是誰,忘記祂有能力回應禱告,我們立即就會進入請求。
今天我們要談到請求,我們如何向神求?在主禱文裡,馬太第六章記載;門徒來到耶穌面前,說:「耶穌,請教我們禱告。」於是耶穌教我們主禱文,裡面祂提到:「我們日用的飲食,今日賜給我們,免我們的債,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。」
請求,請求就是由求問開始;在第六章,一章之後,耶穌繼續說:
「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,尋找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因為凡祈求的,就得著,尋找的,就尋見,叩門的,就給他開門。」
神從不會給我們一些東西,要拆毀我們、破碎我們,而是要建立我們,為我們帶來盼望和喜樂。
我喜歡Garth Brooks的歌,你們認識Garth Brooks嗎?那位鄉謠歌手,喜歡Garth Brooks嗎?多少人喜歡Garth Brooks?他是了不起的鄉謠歌手。那次他重返高中母校,參與校友重聚日,他看見高中時代的女朋友;他很感謝神當時沒有聽他的禱告,那時他祈求能夠跟她結婚,但她拒絕了,於是他寫了這首歌,歌名是《未蒙應允的禱告》:「我為未蒙應允的禱告感謝神。記得你跟樓上那人談話,祂沒有回答,不代表祂漠不關心。神最美妙的禮物,往往是未蒙應允的禱告。」
神會賜下,神會應允禱告,但只會給我們那些東西,讓我們變成更好、更剛強、更有能力的人,以至我們能把潛能發揮到極致。從「我們日用的飲食,今日賜給我們」開始。主,滿足我們身體上的需要,我們在肉身上的需要,因為我們都是血肉之軀,不可能沒有食物、水、衣服、棲身之所。我們是活在物質的世界裡,因此我們祈求神滿足我們在物質上的需要。
我們禱告,神就應允。在同一篇講道裡,耶穌說:「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,也不種,也不收,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,你們這小信的人哪。」為何要憂慮?神會照顧你的需要,祂會賜給你你所需用的。
記得年輕時剛任牧師,牧養聖胡安一間剛成立的教會。我領受了一個異象,要去幫助墨西哥一個小社區;當時那裡被颶風摧毀。我跟太太登上飛機,幾天後來到這小地方,那架飛機是由飛行事工提供的,是一架單引擎飛機,勉強把我們送抵當地。幾天後我們在這社區降落,看到滿目瘡痍,我們知道該做甚麼,於是回到自己教會,籌措了30,000元。我們把那筆錢連同其它教會及宣明會的捐獻,重建了墨西哥La Carbonero的整個社區。當時我們要籌30,000元,那佔了我們教會預算的15%,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金額。我們在籌措這30,000元的同時,也正在負債30,000元,因為我們的會友並沒有作出額外的奉獻,他們只是把原本的奉獻轉為賑災。我們要承擔那些賬單,不住有人打電話來催我們繳費,但支票戶口裡空空如也,情況真不樂觀。我唯有禱告說:「神,既然您帶領我們走上這條路,就請您帶領我們脫離這困境。」那的確是一個困境。
一個主日早上,我們有一位會友,一個名叫馬可的年輕人,他來找我;他和太太一向過著節儉的生活,經營小生意。他來找我,說:「安珀,嘉露和我有一筆橫財,想為教會奉獻。」我說:「那太好了。」他說:「你們有沒有特別的計劃要推行?」當他一提到特別計劃,我就想起我們的宣教計劃;但同時我又想起教會面對的龐大債務,於是我說:「馬可,我必須對你誠實;我們現時最大的需要,就是繳付教會的所有賬單;現在我們負債30,000元,我們無法支付這筆錢。若你能作出一點點幫助,就是你能做最好的事了。」他就這樣搖搖頭。
後來他來到教會,跟太太坐下來。聚會結束後,他跟嘉露來找我,遞給我一張支票。我有一個習慣,我總會這樣做;當我收到支票,會立即摺疊起來,放進口袋裡,然後向對方道謝;因為你不能看,萬一數目太小,你會流露出失望的神色,那樣不好;若數目太大,你會手舞足蹈,大呼哈利路亞,讚美主;那樣也不好,所以最好就是別看。我把它摺疊起來,放進口袋,不管它數目多少。重要的是奉獻的人,他關心,他基於愛心和誠懇而付出,為著神的國度,沒關係的。就像那寡婦的微小奉獻,不管是一毛錢還是一百萬,也許是很少,但神不關心多或少。於是我沒有看那支票,就把它放進口袋。
嘉露說:「安珀,看看那數目。」我說:「嘉露,謝謝你,我知道這是你們的好意,我們真的很感激。」她再說:「安珀,看看那數目。」我無法推卻,於是拿出來看;30,000元,剛好是我們所需要的。我呆了,我說:「有人過世了嗎?」他們說:「不,我們只是有一筆橫財。」我心想:「到底是甚麼橫財呢?真是一筆奇妙的橫財。」神藉他們的生命回應了禱告,好幾星期後我們才發現,原來他們買了獎券,他們立下誓言,要把贏得的十份一奉獻。他們來跟我說,馬可問:「我們可以怎樣奉獻?」我提到30,000元;後來他告訴我,那正正是他們獎金的十份一。那是來自神的記號。
為何我們要憂慮?一切都屬於神。為何我們要憂慮?「你們這小信的人哪,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;尋找,就尋見,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」「我們日用的飲食,今日賜給我們。」神賜給我們飲食,滿足我們的需要。
接下來的禱文是:「免我們的債、罪惡、過犯,」視乎你用哪一個譯本,「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。」得罪我們的人,欠我們債的人;從我們的肉身需要開始,再轉到我們的屬靈需要上;每一個人都有極大的屬靈需要。早上起來第一件事,我們會走進浴室、洗臉、照鏡子;我們看到鏡子裡的醜惡的臉,我就要時刻求神赦免我,赦免我對神的能力缺乏信心;不相信祂把我造成這樣,是為著一個目的,一個理由。當我們批評自己,其實是在批評神,因為是神把我們造成這樣的。若我們無法愛自己,我們就無法愛神。
家父寫了一本書,訪問梅在時的時候他有提及《愛自己:新的確認》,Clem Stone,20世紀一位真正的工業家;他作了一個奉獻,使這本書能寄到全美國每一位牧師手上;他這樣把這書分發出去。這行動啟動了一個漣漪,現在已經改變了神學和基督教會,不再信奉加爾文的說法:「我們都是不足的人類。」我們是神的兒女,我們能夠愛自己,唯有愛自己,我們才能完成神賜給我們的大使命,就是愛人如己。因此,不住求神赦免我們是不對的,那是不住以消極思想轟炸自己;只因為我們不夠富有,不夠英俊,不夠強壯,不夠這,不夠那。不管你擁有多少,不管你能做多少,總是不足夠的。因為往外看是無法叫你得安舒,無法讓你發揮潛能,你要往內看。
我們的宗派有好幾百年歷史;16世紀時,我們寫下了一套教材,在德國的城巿海德堡寫成的。這套教材被稱為海德堡教理問答,教理問答是個花巧的詞語,其實就是指示手冊,那就是海德堡基督教教育工具,是一連串的問題,問一些簡單的問題,然後有答案。海德堡教理問答是這樣開始的:「你無論是生是死,唯一的安慰是什麼?」在生的唯一安慰,你知道是甚麼嗎?「我屬於,」回答是這樣開始的,「我無論是生是死,身體靈魂皆非己有,而是屬於我信實的救主耶穌基督,祂用寶血完全補償了我一切的罪債,並且救我脫離了魔鬼的一切的權勢。因此,祂保守我,若非天父允許,我的頭髮一根也不會掉下。祂叫萬事互相效力,使我得救。故此,祂藉聖靈也使我有永生的確據,並且使我從此以後甘心樂意地為祂而活。」
今天我邀請你接受基督的禮物,感謝神造成你這個樣子;不是你需要的樣子,不是你想成為的樣子,不是你應該有或可能有的樣子;而是你這個樣子,就是你這個樣子。現在就接受耶穌基督的恩典吧。跟我一起禱告,賜我信心。
主,使我相信您,當我跌倒,我必然會跌倒的。求赦免我罪,助我敞開心門,以恩慈待人,饒恕那得罪我的。主,感謝您滿足我一切需要。我愛您。阿們。
|